夏衍的《包身工》的短评 夏衍包身工

作者:石翎 时间:2025-01-10 13:21 阅读数:14152

一、夏衍的《包身工》的短评

1、《包身工》是夏衍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2、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

二、包身工的最主要人物

1、芦柴棒,是夏衍的作品《包身工》中的一人物形象,形容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包身工”,她手脚瘦的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2、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3、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在深入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于1935年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三、夏衍《包身工》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会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四、包身工是什么样的人

         都是十五、六岁的童工。以为代表。

     《包身工》中“芦柴棒”形象分析

        1、芦柴棒,是夏衍的作品《包身工》中的一人物形象,形容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包身工”,她手脚瘦的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她没有名字,只有性别,没有地位,只有劳动,没有,尊严,人人得而欺。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2、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侮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们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

五、包身工教育意义

1、《包身工》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那就是人活着要有尊严。一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2、夏衍的《包身工》,让读者了解到旧中国人民的生活。他们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活着。受帝国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生活苦不堪言,卖儿卖女不可避免。包身工们个个瘦如电杆,只要不死必须干活。读者不禁为他们失去人权悲哀,更为那些为获得更多利润而压榨百姓的包工头而悲愤,他们的人性哪里去了?人人需要尊严,人人想要过安稳平定的生活,可这貌似简单的要求难如登天。

3、如今我们的生活,不再受帝国主义凌辱,不再有剥削压榨,我们心里为我们的国家骄傲、自豪!也深深感恩那些为建立民主平等富强的新中国而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推翻了旧中国,建立了新中国,才有了今天。历史不能重演,悲惨屈辱令人悲痛无比的的包身工绝对不能再现!

夏衍包身工

点赞支持 (1354)

须知

大脑百科所有的摄影作品、视频教程、文章内容及教程截图均属于本站原创,版权为本站所有。
大脑百科旨在督促自己学习总结经验,分享知识,提供的软件、插件等相关资源仅供学习交流之用。
大脑百科分享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分享交流学习,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大脑百科提供的资源仅供日常使用和研究,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发现本站软件素材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上版权证明联系站长删除,谢谢!
根据二oo二年一月一日《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为了学习和研究软件内含的设计思想和原理,通过安装、显示、传输或者存储软件等方式使用软件的,可不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无需向其支付报酬!鉴此,也望大家转载请注明来源! 下载本站资源或软件试用后请24小时内删除,因下载本站资源或软件造成的损失,由使用者本人承担!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夏衍的《包身工》的短评 夏衍包身工